【大家说】丁杰:陈二指和他的八破画(下)
《论古容易》扇面图
丁杰
(资料图)
八破画,也即拾破图,又称集破画、什锦屏、锦灰堆等。民间有多种叫法,二指爷爷习惯称为拾破图,在这里“拾”字不仅是个虚数词,还可当“捡拾”解——把残旧破败重新捡起。锦灰堆一词出现较早,相传元初画家钱选曾在一次酒醉后,将桌上的螯钳、虾尾、蚌壳、笋皮、莲房等“食余剥剩,无用当弃者”,绘成一幅横卷图,画中杂物叠映相衬,别有一番意趣,题为锦灰堆。八破画强调“破”,意在凡事不求完满,喻示事物的内敛韬晦,规避事事尽然而至的物极必反,饱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哲思。
19世纪中期,一批中国艺术家摆脱一贯的山水、人物主题,开始探索以看似漫不经心随意堆叠散放的构式,用毛笔、彩墨描绘破损的书页、火灼的画作、残留的法帖,以及撕裂的信笺等不完美事物,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颇有现代意味的三维立体幻觉图像,从而兴起了八破画这一革新性艺术形式,且一举迈入20世纪。
八破画流行年代,这一艺术形式多被用于为大众生产具有吉利含义的作品,以表美好寄愿。譬如,以残缺拓片和书页等材料元素拼贴出“岁岁(碎碎)平安”、 “如意”或“长寿”图像,且多出自画工之手,知名画家绝少绘制。由此,显示了其艺术地位的低微。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美术史中,昙花一现的八破画未能留下一丝记录。这就能够充分理解,二指爷爷在绘画领域的成就,因何不被当今世人所熟知了。
白铃安女士酷爱中华文化,她曾斥资1.2亿美元,将一栋徽州休宁四水归堂古建筑“荫余堂”,原材原样迁建于美国埃塞克斯博物馆。上世纪80年代,尚在哈佛大学读书时,她便对中国的八破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。从游历台湾在旧货市场初遇八破画,到此次策展,一直致力于研究发掘这一艺术形式,是首位对八破画进行系统学术研究的学者。白铃安女士说,八破画“此前从未被记叙过,并且几乎被遗忘”。为了这次大展,她做了历时四年的筹备,最终呈现出19世纪以来八破画艺术的最好范例。
值得骄傲的是,此次展览的主题“抱残守缺”,来自二指爷爷画中一枚钤刻的印鉴。贬词褒用,揭示了八破画的本质意涵。我以为,二指爷爷的钤印“抱残守缺”,使得八破画摆脱了长久以来一般意义上的祈福纳吉用途,其精神内核上升到文人名士所推崇的高度——君子守缺不求全。炳昌爷爷不以右手残缺而妄自菲薄,反大方取字应五,自号二指,并以号行。不仅表明他个性风趣洒脱,更表明他勇于直面缺陷,敝帚自珍。当残疾的二指先生,遇上貌似残缺的八破画艺术,他的心灵找到皈依,宁愿抱残守缺穷其一生孜孜以求。画八破,实则是画自己。策展人慧眼识珠,使得《喜居陋巷》一下子从4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。
白铃安女士在其《八破——中国的视觉错觉画》一文中,称《喜居陋巷》是“公认的最精美的例子”,她这样阐述:“上有钤了印鉴的法书、翻转过来却能从背面看到字样的印本书页、火灼过的拓片残件和书籍封页上的书名题签——这些题签或正面朝上,或翻转,或对折。从反面看,许多字都能透过薄而半透明的纸张,左右反过来识读出。不同类型纸页上经精巧着色的细致摹本(尤其是那条蓝地洒金纸质的书名题签)及拓片,使得整幅画在品质上高于其他作品。”
此外,画中题款还落有“喜居陋巷不居时,缺陷居心是我师。寸楮零笺居氏识,居然抚集也居奇”一诗。此为老人深居陋巷,远离时情时务,以缺陷为师,追求淡泊名利高尚情操之自勉。
二指爷爷的另一幅扇面八破画《论古容易》,几年前曾在泰城书画拍卖会出现过,这幅画作于1937年夏。
相较《论古容易》与《喜居陋巷》,一幅乍看色彩晦暗,满纸颓败,虽值盛夏,却好似凛冬的荷塘肃杀荒凉,且题诗悲情,以秦始皇焚书坑儒无道乱象喻世。另一幅则精美亮色居中心位置,明朗跳脱,观之精神为之一振,而题诗喜悦又不乏出尘守志。两幅画创作的时间节点,暗含一种不可思议的巧合。前者为“时在丁丑夏月”,即1937年夏,适逢国难当头,民不聊生。后“时在乙酉秋八月”,为1945年秋,乃日本无条件投降之期。
二指爷爷曾受新式师范教育,绘画师从晚清及民国政治人物,中国花鸟画大家、书法家、经济学家凌文渊先生。凌文渊,海陵港口人。抗战爆发后他拒绝出任伪职,奉母辟居故乡。而抗战前夕,二指爷爷也从泰城返居古镇故里,短期担任公职,后便请辞,退居陋巷以教书为业。其间,师徒二人一定不少切磋交流。二指爷爷心随境生,家国情怀诉诸笔墨,则再自然不过。
就八破画而言,画工也好,画家也罢,《喜居陋巷》辗转而登大雅之堂,以二指爷爷身后成就,他和他的八破画理当受到应有的认知认可与尊重。二指陈炳昌应五先生,既是世界的,更是家乡的。
作者简介:
别名娴子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若干。曾获市级文艺奖及《稻河》文学奖。